你做你的太阳,我做我的月亮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177 篇文章
Photo by malith d karunarathne on Unsplash.
作者:湘萍,80 后二胎妈妈,坐标香港,广外本科 + 伦敦政经研究生 + 港科大 MBA。10+ 年 500 强企业 HR 从业经验,职业发展教练和企业培训师,VUCA 人力资源咨询创始人。关注自我认知和个人成长,希望用温和及专业陪伴更多人一路前行。个人公众号:VUCA职业咨询(ID:VUCAcareerconsulting)。
大家好,我是湘萍,一个不太甘于寂寞但也不能太疯癫的二娃妈妈。不忙我心慌,太忙我悲伤。事少我无聊,事多我炸毛。
在过去的人生经历中,我总觉得人分为两种:一种闪耀如太阳,自带能量,只要他想就会光芒万丈;一种温和如月亮,周围的环境越美好才越能够展现魅力。
太阳那样的人,通常在性格测试中“是否有抱负(ambition)”这一相关项会拿很高的分数。只要 ta 们笃定自会开始行动,努力获得资源和支持,充满了决心和自信,不惧怕竞争,自带开挂体质。
而月亮那样的人,通常在性格测试中“是否有抱负(ambition)”这一相关项会拿到一个较低的分数。Ta 们看起来人畜无害,也没什么雄心壮志。如果身边的人支持度高,就会绽放得多些;支持度低,就枯萎得快些。由于 ta 们不能选择成长环境,并且自己组建小家庭之后也存在着很高的风险系数,所以突破与否很多都看运气。
经多个性格测试鉴定,我就是个 2 分抱负的选手(100 分满分),自认为属于一个要靠环境才能发光的月亮,并且经常因此而感到苦恼。因为成为妈妈,尤其是二胎妈妈,就是一件风险系数很高的事情。稍微没有定力和决心,生活就将被卷入无情的漩涡。
如果性格里没有自带足够的抱负、决心和自信,该何去何从?
记得老二出生前后,老大因为受到惊吓每天半夜三点起身大哭,每次至少半小时,怎么哄都哄不住。我的月子就是在这种每天夜里的提心吊胆中度过的,身心疲惫。
老二两个月的时候,我带她去政府的母婴健康院打疫苗,本以为这已经是带老大经历过无数次的固定程序了,这次也并没有任何不同。可是我至今清楚地记得,自己因为护士几句简单的例行询问就莫名其妙地泪流满面,后来还因为在调查问卷中的答案略消极而被护士姑娘留了下来进行特别面谈。
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这样特别关注。看着护士认真地询问并记录我的情绪和家中带娃帮手的状况,甚至还画起了我家的“组织结构图”,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状态这么差,原来人真的可以忽略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到了这种程度,甚至需要素不相识的健康院护士帮助我去意识到自己的不妥。
我想不管你是不是一个妈妈,只要你多少属于“月亮型”的人,可能你都会有这种感觉前路模糊的时刻吧?感情里的失意,职场中的不被看见,生活上的原地徘徊,仿佛前面的路突然就模糊了起来,身后的拉扯突然就沉重了起来。
而我们,却照亮不了自己。
两年前,为了照亮自己,我开始读 MBA,如今马上就要毕业了,生活也有了些许变化。
我发现,比起简单粗暴的下定决心“跳出舒适区”,我更喜欢“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拥抱自己,在行为上调整自己”这样一种温和渐进的自我突破方式。它不鼓励你成为别人,而是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今天,我想聊聊自己是怎么根据这种温和的方式突破自己的,送给我自己也送给其他和我一样的月亮们。
一、拥抱每一个不坚定的开始,
路是走着走着才清晰的
2018 年 8 月,两个娃一个三岁半和一岁半,那时的我已经离开校园 11 年。面对着一份全职工作和两个精力旺盛的娃,我决定回到校园,读历时两年的 MBA。
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这是一个二胎妈妈一路开挂,读了 MBA,然后人生从此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的故事吧?咳咳,你可能要失望了。
准备申请的时候,我其实一点儿都不坚定,根本不确定我要通过 MBA 得到些什么。那时候老二刚脱离婴儿期,我也刚换了满意的工作,生活也有了一点儿养娃后回到正轨的苗头。而 MBA 无疑是对时间和精力的巨大需求,会把我再度拽回没日没夜的深渊。我内心经常有个小声音说“读不读都行,随缘”!
当时需要考 GMAT,我因为糊涂只带了身份证没有带护照,最后 30 秒才拿到我先生送来的护照冲进考场,差一点儿就没考成。
这个过程离不开我先生的支持。他陪我去了好几场港科大 MBA 的宣讲和试课。所以后来,每当他周末带娃被消耗殆尽的时候,我想他内心 OS 应该都是:这是我自找的。
MBA 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为什么想要申请,我清楚记得我的答案是未来希望在 STEAM 教育这个方向创业,希望 MBA 可以带给我一些不一样的视野和创业必备的技能。这个答案也跟我现在毕业后在做的事情相差甚远,但这确实是我当时能想到的 MBA 能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可它并不坚定,没多久就被我放下了。
开学的时候,文科出身的我可以说什么商科知识都不会。别看我是伦敦政经研究生毕业,但 11 年没有经常使用英语,连和同学打招呼都有点儿没有底气。
▲ 图片来自作者。
第一年,我每周末都要上一天课,平时下了班要阅读、小组讨论、写作业、应付考试。有段时间因为加班需要连轴转,周末也没有太多时间带娃。娃没顾上!
更要命的,第二年,我裸辞了。别人都是读了 MBA 事业发展上台阶,我读 MBA 却“失业”了。工作也没顾上!
事情终于在 MBA 毕业前夕开始有了起色。瑞士交换回来后,我决心转型成为一个专业且有行业洞见的职业教练和企业培训师。为此我开设了公众号,开始写文章,组织了第一次职业发展辅导试验营,上线了自己的网站,终于开始有种信心满满的感觉。
复盘这个过程,我的体会是: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开始。我们需要容忍自己的不确定和犹豫,让子弹多飞一会儿。不坚定的时候也不需要恐惧,更别拒绝开始和尝试,因为很多方向都是走着走着就清晰了。
我会把这种情况形容为一个先有点,后有线,最后才有面的过程。其实人生或者职场中的大部分布局,都是在可能的方向上不断地去扩展一些点,就好像十个手指一样,伸出去的每一个方向都不全然相同。而随着点的增多,回头望过去,才发现点早已经连成了线。
坦白地说,MBA 只是我尝试的一个点,我还尝试过很多其他的点:比如,我曾经联系过很多国外的 STEAM 课程专家,询问他们是否有成熟课程可以引进到中国,发了很多邮件,还开了很多次线上会议,跟他们说我想做成期刊式的 STEAM 订阅课程。有部分人很感兴趣,其中有些已经发给了我他们手上设计课程的样本并报了价。再比如,我也尝试过把做妈妈的焦虑转移为变现能力,自己注册了一个公众号,试图写一些母婴话题的文章。
虽然这些点在我开始的时候就并不坚定,后面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我放弃,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浪费。如果强迫自己必须有个坚定不移的目标才肯行动,那很多可能性都会被这种执着错过,而人生就是各种可能性的不断叠加。很少有人抱着一种可能性就能坚持到最后并且成功,都是在可能性和可能性叠加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路线。
二、有时候反思不是一种能力,
而是一段奢侈的时间
18 岁离开家后,我一个人在广州读大学,在伦敦读研究生,在北京开始职场和婚姻,在香港学做一个妈妈。
如果对比做妈妈前的我和做妈妈初那三年的我,最大的区别就是做了妈妈之后,我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更没有了放空自己反思自己的时间。不但白天大部分时间被娃占据,就连晚上娃睡了,我也是在各个母婴群和公众号里寻找一些跟娃有关的知识,来缓解作为一个妈妈的焦虑。
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刚好老大翻出来她小时候用的咬胶问我这是什么。我突然想起,我还曾经因为她不肯咬我给她买的各种咬胶而焦虑过,如今想起真是掩面哭笑不得。
这种焦虑是伴随着母性而来的副作用,它虽能让我们尽职尽责做好一个妈妈,也能在不经意间吞噬掉我们正常美好的生活。
而 MBA 完美地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从一开始不得不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时间,到后来开始尝到了甜头,并有意识地去预留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即便是有了这个意识,第一年下半学期开始选交换学校的时候,作为二胎妈妈的我也想都没想过离开香港 3 个月去其他国家交换。毕竟那时候我工作也很忙,加上周末上课,经常连续很多天都只能看娃们一眼就匆匆离开了。
还是我先生跟我说“为什么不去?多好的机会!”,我才开始考虑,并且最后选定了圣加仑大学这个坐落于瑞士一个安静德语区城市的学校。我的想法很简单,我需要学习,但我更需要给自己放个假,我需要一个美好且陌生的地方放空自己。
就连我自己都没预料到的是,这一放,就发现了真正的自己。
如果说伦敦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世界的远,北京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家的近,香港让我第一次明白身份的意义,那么圣加仑,则让我第一次如此明白地发现了内心。
其实,不工作跑去瑞士交换,着实让我有些愧疚且不安。然而,当我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拉着行李走在圣加仑市中心的时候,安静的街道上只有我的行李箱和地面摩擦产生的声音。那一刻我就决定抛下所有的愧疚和不安,感恩并拥抱人生这段奢侈的经历。
我上课,旅行,尝试不同的新鲜事物。
在少女峰邀请军装小哥哥跟我打卡跳。
在圣莫里茨住了一个星期练习滑雪,在马特洪峰滑雪橇摔了个透。
▲ 图片来自作者。
在格林德沃跟室友一起体验了滑翔伞,还因为无知闯入了男女混用的 Aspen style 桑拿房,而后强壮淡定地溜走。
期间遇到疫情,也体验了跑遍日内瓦找口罩然后寄给家人的焦急,更是经历了跟 9 位素昧平生的小伙伴,因爱相遇,齐心协力从瑞士往国内运送 10000 个捐赠医用口罩的跌宕起伏。
▲ 图片来自作者。
这三个月里,就连躺在床上追剧,都变得那么有意义。
我还上了一门文不对题的课。课程的名字本身叫做全球管理沟通(Global Managerial Communication),本是应该讲管理者在组织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可是授课老师十分具有瑞士特点的,加入了大量的自我沟通的内容。一位美国同学评价说:怎么感觉像一场大型 group therapy(团体心理治疗)。
可我却觉得这位老师的课程十分受用。他认为,我们对外沟通的成功是建立在优质的内在自我沟通的基础之上的。一开始我并不以为意。可慢慢地,大家通过分享,聆听和反馈探究了平时根本无暇去思考的兴趣爱好、心流体验、核心价值,甚至毕生追求。我们还花时间去设计自己早上起床之后的流程,分享自己的高光时刻,设想自己的葬礼道别词,等等。
种种看似可有可无的小游戏,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叠加,最后竟然拼出了一个我从未发现的自己。我之前一直以为获得别人的认可是我的内驱力,可原来帮助别人并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才是我的内驱力。我甚至也因此发现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我想要成为去帮助更多的人认识真正的自己,并拥抱自己。
作为忙忙碌碌的中坚一代,已经有多久没有人这样认真地听我们说这些可有可无的小事了?而我们自己,也已经有多久没有好好听自己反思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小事了?
这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缺的并不是反思的能力,而是这奢侈的拿来反思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们诉说,我们倾听,我们思考,我们反省,我们畅想,我们面对。
这种时间必定要随着我们升级做父母而被挤压,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忘记它存在的必要。我们应该主动为自己预留一段奢侈的时间,可能是一天里的一个小时,可能是一周里的一天,只关注自己,不想其它。
被生活吞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任由它吞噬掉。我很庆幸,我及时从生活的嘴里找回了属于我自己的时间。
三、挑战不是负担,
而是锻炼技能的绝佳方式
很多人可能觉得做妈妈之后就没必要再去读 MBA 了,更不用说去瑞士交换,甚至有人觉得你想去玩儿而已,还给自己贴个反思的标签,何必呢?因为职场对妈妈的预设就是:她们更想要做些没有那么挑战性的工作。如果这样的话,读 MBA 只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做妈妈根本不意味着职场技能的停滞不前。相反地,妈妈们每天都在练习并应用自己的职场技能。
同理心,反思,沟通技能,资源分配,关心他人,赋能,这都是作为妈妈们每天都在不自觉使用的能力。
同样的,不论你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不要把他当作是负担,而是看作一次打怪升级的绝佳机会。
▍同理心和反思
陪老大写作业,我几次纠正她并告诉她怎样写可以写得更好,她都不听,还故意说:“我是不会好好写的。”我也很生气地说:“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并不是我的事情。你不好好写,我才不介意。”话说出口我就知道我自己说错了话。果然,敏感的老大开始找茬发脾气,并且连续跟妹妹说了几次:“我才不介意你呢!”
我马上把老大叫来,问她是为什么不高兴了。她却说不出来为什么,因为这么大的孩子似乎还不能准确描述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她们情绪上不舒服了。我说:“你是不是因为妈妈说不介意你而不舒服了,妈妈错了,跟你道歉。妈妈不应该那么说,其实妈妈十分介意你的一切!妈妈爱你。”结果老大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从此我们都再没有说过那句话。
我想如果我不是一个妈妈,即便我马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去拖延自己的反思和同理心。而妈妈这个身份,让我在一切事情上都变得行动迅速了起来。
▍沟通技能和资源分配
我理解的家庭分工就是每个人都为一个目标付出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之所以我能够“逃脱”一部分带娃的时间,除了家人对我全力的支持,部分也是因为我投入了除时间资源之外的精力。
我要去上课,需要爸爸带娃,我就会尽量将娃要做的事情提前规划沟通好,这样他只需要去执行就好了。我要出差,需要老人多承担,但我回来之后也会主动帮助他们安排一些出行,用于弥补我前段时间不在家给他们带来的不方便。我去瑞士三个月,需要老人和爸爸齐上阵,但我也没有停下跟各个学校老师和培训班老师们的沟通。
为了“偷懒”,我调动了所有可用的资源,并且尽量提前做好所有的沟通,确保我能有时间全身心去做自己的事情。谁说这不是一种职场必备技能呢?
▲ Photo by inanc avadit on Unsplash.
▍关心他人和赋能
作为一个妈妈,我在遇到事情后的第一反应从“评判”变成了“关心对方深层次的想法”,而从跟娃们的斗智斗勇中也懂得了“赋能”的要义就是找到这件事对于她们的意义是什么,并让她们看到且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这两者连接在一起,让我更有能力去以一个教练的身份去帮助我的客户。
我深知想要赋能,首先要帮助 ta 们真正地去关心自己,去了解自己内心深层次的运行逻辑。
这一步往往并不难,难的是当我们谈到了深层次的运行逻辑之后,ta 们往往会问我:“这个事情我自己也有意识,可是这就是我,我也很难一时间改变自己,这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我知道,只关心 ta 们的内在运行逻辑已经不够,我们还需要关心 ta 们心里或者脑子里“相信的那件事情”。只有这样一层层地关心下去,才能让最终达到赋能的目的。
想改变人的想法和行动,必须要先改变 ta 所相信的那个执念。而我们往往不太关心这些,经常简单地靠语言和行动去做出判断。
最后
两年前,我跟一群优秀的伙伴们共同开始 MBA 的课程,他们其中不乏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外资投行的经理,工程博士等等,大多是太阳一般的存在。
开学第一个案例就是一场比赛,这是港科大的传统。还记得和同组的小伙伴们在学校一起熬夜准备 PPT,当时的我只能坐在他们旁边目瞪口呆地看着那些神奇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两小时后就是一套从呈现到结构到内容都堪称专业的 PPT。他们笑称这拿去市面上能卖上几万港币没问题。我笑着羡慕他们的光芒和自信,也庆幸自己能够被太阳一样的他们照亮。比赛结束后大家都夸我们组的 PPT 特别好看,但我知道那个好看跟我并没有太大关系。
两年后最后一个案例还是一场比赛,是港科大最独特的一门课 EPS(Enhancing Professional Skills),也是个传统。唯独不同的是,这时的我却早已经不再是坐在旁边目瞪口呆的那个人了。结束后我们组的 PPT 被教授点名说是最好的之一,那时的我知道:这个好,终于跟我,是有关系的了!
可能这是再小不过的一件事,也可能是我花了两年时间才赶得上别人两年前就已经达到的程度,却在我心中给我的 MBA 生涯画上了一个富有仪式感的句号。
就在前两周,公司的网站上线了。我担心自己的光芒不够,所以特别设立了一个板块叫做“1v1 行业咨询”(Industry Mentoring),邀请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来做行业导师,为我加持。这其中有 JP Morgan 出来的现上市公司 CFO,清华本科美国牛校博士的研发工程师,北大毕业的投行精英,牛津毕业的互联网跨界大神,港大毕业的区块链创业公司 CFO 等等,就连使用语言都分普通话,粤语,英语和法语。
可以说,作为一个月亮,我组了一个太阳团,还是男女混团。
两年的 MBA 时光确实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除了知识和思维边界的延展,同学和校友的帮助和启发,还有在瑞士三个月的“伪单身”生活带来的一波关于人生和职业发展的思考。我还意识到了从家庭获取到的支持,可以为我们带来怎样精彩的人生体验并改变我们的人生。
但是,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于发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它并没有让我成为光芒四射的太阳,也没有带来什么开了挂的人生故事可以作为谈资,但却让我遇见了现在这样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自己。
曾经我觉得只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才能够称得上是不虚此生,不枉为人子女,才配得上做孩子们的榜样。可现在我更多地相信哪怕并不能叱诧风云,也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现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目标还不清晰,并不能影响你上路;时间被吞噬,并不能阻止你争取;愿望被误解,并不能强迫你放弃。
让不笃定的尝试作为我们开始认识自己的契机,让解决不太大的困难作为我们更多了解自己的方式,让刻意的放空作为我们拥抱自己的礼物,让想去改变信念作为我们调整行为的第一步。
也许做起来很难,但我坚信你所相信的就是你所得到的:你突破的所有自我,有一天,都会是人生履历上最吸引人的资本。
- END -
推荐阅读
生二胎时读MBA,我找到了“贪心”的界限
顾佳《三十而已》之反思:不做所谓的完美妻子,也不需要这份“完美”
大学老师就会教育孩子么?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